close

第51講 清凉澄觀禪師(1)

 

P56(卍續藏經143冊)

其詞曰

至道本乎一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  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  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 惟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 則慧日沈莫於有地。

若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捨  無對無修。

 

大綱: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即是歷歷孤明。

六識  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真性)(空明廓徹)

第七識(悟)。

 

大綱: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知

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捨  無對無修。

六識  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照體獨立)

第七識(若一念不生)。

 

思根實修實證: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思根頓悟:金剛王寶劍  念念不忘故(若一念不生)

即外息諸緣(前際斷)。

 

第八識轉生識生即不生(後際斷)。

六識(前際斷)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後際斷)  

六識本體(照體獨立) 第七識(一念不生)。

 

 

 

第52清凉澄觀禪師(2)

  

P56(卍續藏經143冊)

然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棄妄  猶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  猶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  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  則眾行爰起。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大綱: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六識  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靜鑒覺其源流)

第七識心(放曠任其去住)。

 

實修實證實修實證: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應於思根常學無所得時(思根起思維或無念無思維

放曠任其去住)。當下六識本體起靜鑒。

西天第26祖  不如蜜多尊者  付法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六識(應緣而化物)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無頭亦無尾)

六識本體(真性)第七識(心地藏)。

 

 

 

第53清凉澄觀禪師(3)

 

P56(卍續藏經143冊)

言止則雙忘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  莫攝莫收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大綱:是以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六識 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寂無寂  真知無知)第七識(悟)。

 

大綱:無住無著 莫攝莫取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六識(能是六識  所是六塵)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般若現前)  

第七識(無住無著  莫攝莫取  是非兩忘)。

 

思根實修實證:無住無著 莫攝莫取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當下頓現六識心  分別流注於六塵時

思根思惟:此六識心從何所生  滅至何處。

思根思惟觀察時  思根頓悟:六識心無生處  亦無滅處。

思根如是思惟時  即是無住無著  莫攝莫取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能是六識  所是六塵)。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思根如是頓悟時  念念不忘故  即是頓悟大涅槃。

所以者何    淨如來藏名藏識故。

在纏曰如來藏  出纏號清淨法身佛。

 

思根如是頓悟大涅槃  再悟大般涅槃  則般若現前。

般若即是六識本體

 

 

 

第54清凉澄觀禪師(4)

 

P57(卍續藏經143冊)

般若非心外新生  智性乃本來具足  然本寂不能自現

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  翻覆相成  本智之與始修 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  則妙覺圓明  始末該融  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  心佛眾生渾然齊致。

 

是知迷則人隨於法  法法萬差

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  人人一智  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  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  孰同孰異  惟忘懷虛朗

消息冲融  其猶透水月華 虛而可見  無心鑒象 

照而常空矣。

 

大綱:悟則法隨於人。

六識(則法隨於人)六識心  六識心無心  六識本體。

第七識(悟六識心無心)。

 

大綱:人人一智。

思根頓悟六識心無心  即是人人一智。

 

大綱:而融萬境。

即是六識心無心  無心而現一切心融萬境。   

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文:是故  須菩提  

諸菩提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經文:

天子答言  菩薩若欲得是三昧  當修凡夫法。

若見凡夫法  佛法不合不散  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堅意問言  於佛法有合有散耶

天子答言  凡夫法中尚無合散  何況佛法。

云何名修行  若能達諸凡夫法  佛法無二  是名修集

而實此法無合無散。

善男子  一切法集無生相故  一切法集無壞相故

一切法集虛空相故  一切法集無受相故。

 

 

 

 

第55講 清凉澄觀禪師全文

   

P56(卍續藏經143冊)

至道本乎一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  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徹。

雖即心即佛  惟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 則慧日沈沒於有地 

若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於門。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捨  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棄妄  猶棄影勞形。

若無心忘照  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  則眾行爰起。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不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  莫攝莫收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則般若現前。

般若非外新生  智性乃本來具足  然本寂不能自現

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  翻覆相成  本智之與始修

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 則妙覺圓明  始末該融  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  舉一全收  心佛眾生渾然齊致。

是知迷則人隨於法  法法萬差  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

人人一智  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  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  孰同孰異  惟妄懷虛朗  消息冲融 

其猶透水月華 虛而可見  無心鑒象  照而長空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淨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